【聚力“双一流”】聚焦一流多措并举 生物学科再创辉煌

日期: 2016/12/12 作者: 浏览量: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正式公布了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首批立项建设的省一流学科共32个,我校生物学学科位列其中。生物学学科是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由原齐鲁大学博物系调整组建,是山东省重点学科。经过60多年的建设,学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生物学位列第34位,全国师范院校第6位; 2012年,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全世界大学和科研机构排名前1%。    

锻造一流师资队伍,凝练鲜明学科特色


      学科现有教师108人,其中教授32人,研究员1人,博士生导师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74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2人(赵彦修、何洪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周军),泰山学者特聘教授3人(张磊、马长乐、何洪彬),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李法曾)。近年来,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取得突破性进展,连续引进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各1人。  
 

 学科现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盐生植物生物工程中心以及1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验室;学科以抗性生物学研究为特色,设有细胞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发育生物学4个研究方向,从分子、细胞、发育、生理和生态等不同层次开展了系统研究,特别是在盐生植物生物学及盐碱地开发利用方面形成了本学科突出的特色与优势,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部分研究领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学科先后承担国家973、国家海洋863、国家支撑计划、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70余项,省部级课题80余项,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发表在ImmunityCancer CellCell ResearchJournal of Path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The Plant CellPlant Journal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长期以来,该学科坚持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改革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将学科和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构建全程式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工作,重视学生野外实习和实验教学,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着力培养基础宽厚、品德高尚、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生物专业人才;学科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近年来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大赛和创业大赛中获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银奖1项、铜奖3项,获奖数量一直走在全省高校同类学科前列;在2011-2016举办的六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累计获特等奖2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位列全国参赛高校前茅;近5年来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0余篇,5人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应届本科生半数以上考取研究生,其中30%左右进入985、211等重点大学深造,部分直接考取国外研究生;毕业生在社会各个领域建功立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其中有7名校友获得国家杰青称号。    


      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学科始终不忘服务于社会,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学科的植物抗盐研究成果应用及转化成效显著,在东营市先后创建了2个盐生植物园,引种了200多种盐生植物,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的高度赞赏;筛选培育了耐盐经济植物新品种(品系)20多个,其中3个已经获得新品种鉴定证书;创建了30余种耐盐植物栽培的技术规程,《盐碱地植物栽培技术》将于2016年底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在黄河三角洲建立万亩以上的耐盐甜高粱、苜蓿和耐盐绿化苗木创新及示范基地。部分成果已经有了广泛应用,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对黄河三角洲及我国盐碱地开发利用建设做出了贡献,也对我国14.7亿亩盐碱地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生物学学科将齐心协力,细化实施方案,落实责任制,抓好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如期完成建设目标和任务,培养一批优秀人才,产出一批高水平成果,使学科发展上一个新台阶,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