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微生物学

日期: 2024/05/20 作者: 浏览量: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历经70余年的建设,已建成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效果优良的课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理念,重构微生物学知识体系,构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赋予学生更多个性化体验,将启发式、互动式和研究型教学引入课堂,已初步建成教学内容体现学科进展、密切联系实际、多方位学习评价的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本课程2007年荣获校级精品课程、2013年荣获校级双语课程、2016年荣获校级混合课程、2017年立项全校级英文课程、2019年立项校级“金课”,2019年荣获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020年荣获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荣获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微生物课程群教学团队2019年获校级教学团队。

本课程力图从“微”处入手,“微”中见大,识“微”知著,秉承立德树人的培养方向,推动微生物学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为国为民的优秀师范类人才。立足我校师范教育的办学定位,深刻挖掘生命科学、特别是微生物学与个人及社会发展紧密切合的专业特色,严格对标教研型及科研型人才培养要求,打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困境,以为国家教学、为民族教学的“大”格局,教好、学好“微”生物为方向。

教学团队主要成员

戴美学,16877太阳集团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级十佳优秀教师,负责本课程的整体规划、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和具体教学工作。

司红丽,16877太阳集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承担教学资源整理、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实践技能训练和教学工作。

赵国琰,16877太阳集团准聘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承担教学模式制定、把握前沿并更新课程内容、微课录制和教学工作。

李世国,16877太阳集团副教授,承担教学实施、线上辅导答疑、教学效果评价与总结。

潘伟,16877太阳集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承担教学实施、线上辅导答疑、微课录制和教学工作。

课程主要创新

在微生物学一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研究导向型教学理念与 BOPPPS 课堂[导入(bridge-in)、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组织形式相结合,并创新性引入“提升”模块,以问题为驱动,聚焦科学前沿,融入思政材料,形成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提升—总结(七步法)的新型模块化闭环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创新:研究导向型教学。

学生通过研究问题和现象获得知识、能力、素养和智慧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和动力。在先进的理念支撑下,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问题为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框架,由课前准备、课中实施和课后反馈三部分构成,践行“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科研素养”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有效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达到教学目的。

(2)基于BOPPPS 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挑战性:“七步法”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实施。

该创新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内涵与特色,以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以科学前沿问题为导向,将研究的过程、思路和方法不断融入教学过程中,补充教科书中的知识,为提高课程的挑战性。教学课堂由“导入-目标-前测-参与式学习-后测-提升-总结” 7 个模块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闭环,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参与式学习;引入最新科学研究进展,扩展知识体系;融入课程思政,树立学生科技兴国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大志;通过随堂测试,及时得到教学反馈。让课堂教学更具有逻辑性和挑战性,实现科研“反哺”教学。通过具体科学事件和专业知识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教学“提升”环节,立德树人,在学生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目标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创新:“提升”方案的设置。

在“提升”模块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与本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观点、困惑、挑战等,引导学生关注和剖析高水平科研论文,把握科研前沿,开展深度学习和讨论。这一科学问题往往是尚未完全解决的前沿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该问题又往往与社会聚焦和热点相互衔接,在探索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启悟学生潜在智慧,又提高学生的情感价值、树立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探索出一套实用性较强的新型课堂模式,以期构建研究导向型教学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广度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推进“学习革命”向“质量革命”的纵深发展。

(4)多维度融入课程思政:形成了“双调研 正循环”的课程建设模式。

本课程的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师通过调研学生的思想困惑、价值困惑和情感困惑,结合发展要求及个人发展需求,从海量的专业资料中挖掘整理,以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方式展开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微生物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亲自发现、亲身体会、亲自调研”思政内容,通过建立多角色、多维度思政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反馈促进的正循环,即“双调研、正循环”的思政教育建设模式。践行专业知识及思政教育结合下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进一步重点培养师范学生塑造“塑造价值的能力” ,传授“传授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培养能力的能力”,将思政建设火种继续传递给他们的学生。

教学效果

微生物学“七步法”课堂教学能够充分及时地反映学生的成长成才情况,反映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情感价值。校督导组对本课程教学督导评教成绩为优秀。学生在评教评学中对本课程主要任课教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该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逻辑性和组织性,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高阶性,为学生将来开展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为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金课”课堂实践提供借鉴参考。

该课程也通过“观摩课”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对“微生物学”教学课堂活动进行了展示。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创新,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

(1) 学生兴趣得到提高。

学生到课率、课堂参与度、评教满意度、作业数量质量、微生物学研究生报考率等量化指标提高。

(2) 学生高阶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团结合作和交流意识得到加强,拓展了视野,提升了探索学科前沿、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生以微生物分类鉴定、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资源应用等相关问题为课题开展研究,参加竞赛或者发表文章提升综合素质能力。

(3) 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团队教师获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省级二等奖1项,校级特等奖、一等奖各1项。主持校级以上教学研究改革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校级研究生导学思政课题1项。发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2篇,其中“七步法”课堂设计与实践-构建研究导向型微生物学“金课”课堂 被引26次。获得校级以上课程建设项目7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2项、校级4项。团队教师获校级以上教学方面荣誉8项,其中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优秀教学奖1人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3项、慕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优秀教学案例1项。3位团队教师参加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副高组),1人获二等奖,2人获三等奖。出版教材(实验教材)2部,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Baidu
sogou